博客年龄:18年1个月
访问:?
文章:1596篇

个人描述

姓名:文强 职业:记者 年龄:年过半百 位置:大连 自幼多病灾,继之又挨饿,文革废学业,少年就上山,当兵没仗打,退伍做政工,下海未捞鱼,上岸守田园。alt="Click for Dalian, Liaoning Forecast" height=50 width=150>

锔锅锔碗锔大缸——消失了的“手艺”

2013-04-16 19:54 阅读(?)评论(0)

家里有几只不错的大碗,当初买的时候价格不菲,以后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损伤,其中碎掉了的就扔了,但还有几只只是磕碰得出现了裂纹,或者是在使用微波炉、蒸煮加热过程中自己出现了炸裂纹,因为还能将就着使用,所以一直没舍得扔掉。今早看看其中的一只碗,一道长长的裂纹几乎快要贯通了,可能啥时候一不留神就会分成两半,再留着也没多大意义了,但还是觉得有些不舍,毕竟当初花大价钱买来的,再说这瓷碗也算是本可以耐久使用的物件,就这么裂道纹就扔掉了也怪可惜的。看着这只碗,脑子里忽然想起了一个很遥远的记忆——锔锅锔碗锔大缸的。在并不太长的多年以前,这样出现裂纹甚至裂成了两半的碗,是可以用“锔”的方法修好了继续使用的。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们老家那地方就有一种走街串巷的手艺人,一般都是上了点年纪的,肩上挑着一副担子,担子两头是两只有抽屉的木箱子,其中一只的下半部分是一个有着抽拉手柄的风箱,上半部分则是可以点火加热融化铜铁的器具和挂在扁担上的一面小铜锣和一枚小铁球,担子另一头的箱子则是几层抽屉,里面装着各种各项的工具和铜铁之类金属的锔钉。他们行走在大街上,担子摇摆,小铜锣与小铁球相互撞击发出悦耳的声音,手艺人则不时地怪腔怪调吆喝着:锔锅~锔缸~~~~焊~洋铁壶~~。可能是受这种手艺人和这种吆喝声的影响,我们儿时还有一种游戏,
大家围成一圈,双臂交叉着手拉手,手臂来回拉动,大家嘴里就齐声唱着:锔锅锔碗锔大缸,锔老太太的尿盆不漏汤……

对这样的手艺人,我们小时候就管他们叫做“锔大缸”,但民间真正的叫法应该叫做“小炉匠”,人们熟悉的小说《林海雪原》或者《智取威虎山》中所描写的那个栾平,他的公开身份就是这样的小炉匠,挑着担子走村串屯作为身份掩护,实际上是充当土匪的眼线、侦探和各路土匪的联络员。现如今,这种手艺人早就已经绝了踪迹,人们或许只能在一些文艺影视作品中看得到,而现在的年轻人,即使在电影电视上看到了这种行当的人物形象,也根本不会知道他们是怎么锔锅锔碗锔大缸。或许,焊洋铁壶还能够为现在的年轻人所理解,因为对于铁器容器的焊接修补,现在也还会偶尔看得到,但锔锅、锔碗、锔大缸的,现在连看都没得看了。
锔锅,就是将裂了纹的铸铁锅修补好继续使用,是用钻眼的工具在铁锅裂纹两边均匀地钻上两排小眼,并使用一种特殊的锔钉,加热后穿在裂纹之间,并用小铁锤敲打锔钉的尖使之像铆钉一样紧固平整,铁锅就可以继续使用了。比较有难度的是修补铁锅较大的破洞,比如炸裂了的时候有小块锅体掉落了成了一个破洞,这就需要用熔化了的铁水进行修补。小炉匠首先将锅的破洞清理干净,好像还会用镪水之类的东西腐蚀一下破口周围的氧化物,再用一种物体堵在破洞一面,之后就用担子前面的小炉子生起炭火,用一种坩埚样的容器装上铁粉,拉起风箱吹旺炉火将铁粉化成铁水,最后以娴熟的手法,将铁水一下子反扣在铁锅破洞上,压上几分钟,待铁水凝固冷却再拿开坩埚,铁水就与铁锅成为一体了。这一过程充分显示了小炉匠的技艺,而且熔化铁水的过程很有趣,那反扣铁水的时候甚至还会有铁水的火花四处飞溅,煞是好看,所以我们小孩子总是喜欢不敢太近又不甘心很远地站在旁边观看。这样的修补有时候会失败,等铁水凝固之后,装上水试验,如果漏水,那就还要再进一步修补,总之是必须真正补上铁锅是只能继续使用。
锔大缸,在我们老家那地方,当时是比较常见的。东北那地方天冷,早年冬天没什么太多的新鲜蔬菜,除了用菜窖储存一些,就是用大缸或者坛子腌酸菜。花钱买个大缸不容易,而大缸或者别的坛坛罐罐都很容易破损,一不留神裂了纹或者打破了,扔掉了太可惜,便可以找锔缸的锔起来再用。锔缸与锔锅程序大同小异,只是这大缸不耐敲打碰撞,钻眼和敲砸锔钉的时候必须把握分寸,免得弄巧成拙敲碎了大缸。通常,锔好之后的大缸,小炉匠还要用一种特殊的腻子抹在裂纹和锔钉处,过几天腻子彻底硬化之后才能使用。因为大缸和坛坛罐罐所装之物通常具有腐蚀性,所以那些腻子实际上也起到了防止腐蚀的作用。
相比之下,修补难度最大的是锔碗。碗是瓷器,是日常生活中硬度最大的器具,所以在瓷碗上钻眼是很不容易的。有句俗语叫做“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说的就是这种修复瓷器的营生。小炉匠能不能锔好饭碗之类的瓷器,往往是其手艺高低的试金石,也是最吸引人们眼球的绝活,因此他们在干活的时候,常常吸引一些小孩子和闲人在边上围着看热闹。我小时候曾经亲眼看到过一个老头在街头锔碗的全过程,当时只是觉得好玩,还没有意识到那该是一种多么不容易做到的绝顶手艺。
人们拿来要锔的碗或者盘碟,往往不是一般的粗瓷大碗,而是质地比较好,也比较好看好用的那种碗碟。小炉匠往往会仔细端详一番,看看这碗有没有修复价值,有没有修复的可能,如果是一只已经碎得没办法锔到一起的碗,小炉匠也不会贸然就给修理的。毕竟是修理旧物,活再难,手艺再好,收费最多也不能超过买个新碗的一半,否则就没人修了。如果双方谈妥了价格,小炉匠就会用一条带钩的细绳,仔细将裂了纹甚至破成两半的碗捆扎起来,然后放在自己两腿之间,开始用金刚钻在裂纹两边钻眼。值得一提的是他们那时候的钻眼工具。那时候没有电动手钻,他们用的是一个木制钻杆,前端是钻头,后端是磨得圆润光滑的手柄。小炉匠用一只手握住钻柄,另一只手用一根扁平的弓形竹板,竹板两头拴一根皮绳,皮绳缠在钻杆上,来回拉动竹板,就带动钻杆飞快地来回旋转,金刚钻的钻头就在坚硬的瓷碗上钻出细细的小孔了。没有卡具,没有动力,一切都靠双手的感觉,因此这绝对是一个精细娴熟的手艺活,没有足够的功夫是根本做不来的。
所谓“锔碗”只是个泛指,实际上包括了锔各种瓷器,如磁坛、瓷瓶等,但碗是很有代表性的,连碗都能锔起来,大些的磁坛、瓷罐、瓷瓶自然就不在话下了。碗、碟的形体较小,且一般都比较精致,因此所用的锔钉也都比较讲究,除了比较细小精致外,还分不同的金属质地,一般都是用铜质的锔钉,色泽好看,还不易生锈和腐蚀。碗高级些的,人家讲究一些的还有银锔钉,甚至还听说有金锔钉,就看所锔的是什么样的瓷器了。那个时代没有现在如502那种特殊、无痕的胶水,修复瓷器就只能靠锔。锔好的碗碟,可以滴水不漏,还能使用好久,至于美观与否,那个时代好像并不太在意,而且据说有的人为了显示自己家有悠久的传统历史,还以拥有锔过了的器物为荣呢,尤其是听说有的人甚至会将没有多久历史的南泥壶故意敲出裂纹,再用黄铜锔钉锔好,以冒充年代悠久的南泥壶,显示其家境殷实讲究,有历史。
但现在这种情况都已经基本绝迹了,人们用坏了的日常器物基本就扔掉了,除非具有特别的意义,一般都不会再去费劲修复,即使修复,社会上也没有那种锔锅锔碗锔大缸的手艺了。现在,除非是五、六十岁以上的人记忆中才会有我这样依稀的印象,以后,这种曾经广泛影响人们生活的手艺就将永远地消失了,那种特殊的吆喝声也不会再在耳边响起来。这种变化当然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但一想起来那种特殊的精湛绝技,那小炉匠走街串巷、饶有趣味的操作情景,总还是不免有点怀念,这样的手艺彻底消失了,总还是觉得有些可惜,不过,现在也只能在悠远的回忆中品味了。
写下上面这些文字,想在网上找点相关的图片资料,没想到还真搜索到了一些
文章和图片,原来现在仍有人坚守这种手艺,但主要是修复古董瓷器等等,工具也和过去的不一样,尤其是钻,都是电钻了,但也有的与我记忆中那些细节差不多。这些文章和图片的感觉也和我差不多,都是怀念这种已经成为“古董”的手艺……




  最后修改于 2013-04-16 21:09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